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者梭羅(Lester C. Thurow)來說,台灣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國度,每年他都幾乎來華兩、三次。但由於WCIT大會的舉辦和新書的發表,梭羅才正式現身在媒體面前。身為一位國際知名的經濟學者,梭羅很能適應川流不息的媒體採訪。他準時到達,很清楚在談話中如何避開敏感的話題。在和記者的互動中,他沒有國際級大師的架子,會幫你倒咖啡、加奶精。
13日上午,記者做完半個小時的訪談,就看到還有別的媒體等在凱悅飯店的商務中心門口。下午,他還要到廣電基金會接受邵玉銘的專訪,並去MIT台灣校友會發表演講。跑完一整天緊湊的行程後,他才搭機離華。記者腦海中,卻也同時浮現他追逐北極熊、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情景。梭羅深通緊中帶鬆、鬆中帶緊的生活哲學。
控制智財權 各國政府力量衰微
問:您在書中指出,知識是財富的新基礎。比爾蓋茲沒有土地、黃金、石油和工廠,也沒有軍隊,光憑擁有知識,即成為全球首富。這是不是也意謂擁有知識的控制權,才能富有?對個人而言,我們又如何控制自己所擁有的知識,保護自己的智慧財產權,讓自己成為財富金字塔的建構者和擁有者?
答:蓋茲所擁有的是資訊科技的知識。這種知識的取得需要技巧和有創意的動腦者。基本上,如果你擁有知識,還要擁有某些技巧和創意,並且與眾不同。綜觀今天知識的控制者,他不是控制所有的知識,而是某種形式的知識。我們需要全球性的智慧財產權保護系統,來保護我們的智財權,但目前並沒有這樣的系統。而國家機器也無法保護到個人或公司的智財權。比方說,在印度你的智財權受到保護,但人家可以到別的國家去侵犯你的智財權。
事實上,在財富金字塔的知識階層,必須建立一套全新的智慧財產權制度,以知識為本的資本主義才能運作自如。世界各國不可能委由一個全球性政府來保障智財權,那意謂要各國放棄他們對智財權的控制。目前世界各國雖想各自發展一套系統來控制智財權,但沒有人會喜歡這樣,這些人會離開。他們不一定要待在台灣或美國,換句話說,各國政府對智財權控制的力量會愈來愈薄弱。這雖令人難以忍受,但勢必成真。
勞工反對科技,無法戰勝科技
問:你提到傳統企業宜縮編或外移到低工資的國家,但你並未提及這對勞工可能造成的影響有多大?這些人又該怎麼辦呢?例如昨天有一百多個失業勞工到會場外抗議科技霸權,這些問題將層出不窮,我們應該如何看待?
答:企業外移到工資低的國家需要重新訓練勞工。如果你要本地的工人人人有工作做,就只有減薪。你不可能叫汽車公司關門,除非你叫人們重新使用馬和馬車。
但今天,你在路上有看到馬車和馬嗎? 同樣地,在工業革命之初,也有很多人反對蒸汽機的使用。你可以反對,但不可能贏。科技只會不斷地往前進展。科技不可能去適應你,而是你去適應科技。這種事,200年前就發生過了。
企業外移或關廠是一直在發生的事,未來這種情形將更加惡化。企業成功與失敗之間的差粔也愈來愈大。只有鎖定全球市場的大鯨魚,或擁有特殊利基的小蝦米才有機會成長。企業不是彼此合併,擴大成全球級的公司,就是裁撤部門以加快應變速度。有意扭轉這股趨勢的人,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了解在知識經濟下如何建構一座財富的金字塔。但我們恐怕只能避免這種經濟失衡的情況惡化,但卻不可能戰勝這股力量。
台灣邁向富強 50年趕上美國
問:你在1992年發表的《世紀之爭》(Head to Head)這本書中指出,美國、歐洲及日本未來會在經濟上三足鼎立,但你並未提及日本在90年代的股市崩盤。如今日本已陷入經濟泥淖,你覺得它未來還有可能和美、歐並駕齊驅嗎? 而亞太地區有沒有什麼機會點?
答:日本未來還是世界三強之一,亞太國家要掌握機會只有迎頭趕上。你想想看,美國花了一百年的時間才趕上英國,日本花了一百多年的時間還沒趕上美國。而台灣才追趕了50年,已成就不凡,再過50年,也許能趕上美國,這是百年大計。一般人都不願承認這個事情,但不是最好,有精進亦不壞呀!別擔心趕不上美國,你們的國家不是每況愈下,而是朝富國強邦邁進,這點你們該引起為傲。
火電廠問題 大於核電廠
問:您提到環境科技正在拯救環境。例如核能省能源,而且是種乾淨的科技。然而安全問題一直是核能電廠的成本遠高於傳統發電廠的原因。但是我們也看到核能所帶來的難題,譬如如何處理核子廢料?目前,台灣有是否興建核四廠的爭議,你的看法如何呢?
答:這裡你所看到的優先順序相當有趣,總是人的關鍵勝於科技。核能釀成人命損失的機率比煤低。但是核能你看不見、聞不到、聽不到、感覺不到,但它卻會要你的命。在日本,若核能電廠害死兩個人,就會上隔天報紙的頭版。但你知道美國每天有多少人死在煤礦坑嗎?兩個人,換句話說,每年七百多個人,但它們有沒有上報紙頭題呢? 可能連提都沒提到。
所以核能的問題並不是科技上會不會令你致命,而是情緒上令你不安。所以倒底要不要建核電廠,完全是看你自己。就科技而言,每個地方的見解都一致,但每個地方對是否要採納這項新科技,態度卻截然不同。大家都知道使用核能比使用煤好,但它所製造的問題是,每個人都想要電力,但沒有人要把核廢料堆在自家後院。你可以問問台灣人民,能不能過沒有電的生活?如果不行,一定要蓋某種電廠。火力發電廠所製造的環境問題,其實比核能發電廠還高。
微軟官司 值得同業警惕
問:在你去年的論文中指出,微軟官司是資本主義很好的一個案例,就是把競爭者趕出業界。如今美國聯邦法院已初步裁定微軟要分家,你對這樣的演變有何看法?你認為它會有什麼後遺症呢?
答:目前這場官司還沒有真正結束。但我們可能看到微軟將不再獨大。其實其他行業像網路電視、行動電話、網路服務,也有遇到和微軟類似的狀況。微軟在個人電腦有獨佔性的地位,但在其他領域其實很渺小。如今這場官司只使得個人電腦業的競爭更激烈。IBM早年在主機市場稱霸,1970年代轉移到電腦。但到了1985年IBM又回到只在主機市場稱雄的地位。微軟的情況可能也會演變致此。等到這場官司結束,市場就變成這個樣子。然而把競爭者趕出業界,不就是資本主義運作的本質嗎? 但如果微軟分家,競爭者勢必坐大,這時政府勢力又會介入。如果我在甲骨文,我看到微軟官司打到這種地步,我一定會忐忑不安。
關鍵科技 台灣缺乏基礎研究
問:您提到未來知識經濟中,有六種關鍵新科技(微電子、電腦、電信、新人造材料、機器人和生物科技),台灣在這些領域中有沒有什麼機會點?
答:這得看你們在這些領域中有沒有技術、創意和人才。你們有沒有全球性的傳播、運輸的基礎。如果你們相介入這些領域,你們必須成為這些方面的頂尖研究者。我必須要言明,研究和發展是有差別的,台灣幾乎沒有研究,只有發展。像生物科技,美國在這方面已做了30年的研究。如果台灣要成為這方面的佼佼者,一定要做基礎科學的研究。至於做不做,由你們自行決定。像瑞士,他們也沒有做什麼基礎研究,但卻是富國之一。問題是,你是要待在家裡,還是要做哥倫布呢?
如果是小國,是不可能在所有的科技上都有進展,一定要集中在某個項目上。台灣不可能花比美國少的錢,卻比美國成就還大,因為台灣根本就沒有做研究。
台灣應向美國學,中國應向台灣學
問:目前台灣的政權移轉,改由反對黨執政,你對兩岸關係未來的發展有何建議?
答:這是政治議題,我想我無法發表看法。台灣和中國不是處於競爭狀態,兩者的國民所得相差太多。台灣製的產品不能和中國大陸製的產品競爭。兩種處在不同的世界,台灣朝富裕之國邁進,中國大陸仍然是貧國之一。台灣如果要找學習典範,不是學香港,也不是學新加坡,它們都只是城市而已,台灣應該學美國,並想辦法趕上。台灣要有耐心。至於中國大陸,它的典範是台灣。
問:這次來台灣,有什麼新的感想?
答:我現在大概每年來台灣兩、三次。和二十年前相較,台灣的交通改善許多,建築也較從前美觀,街上行人的穿著也好看許多。這說明台灣的經濟大有改善,根本不需要看統計數據。
全球文化產業 華人機會大
問:你提到文化產業是全球最大的產業,能不能多做一些解釋?華人在這方面的發展機會如何?
答:你可以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看電視劇或MTV,你所聽的歌曲可能有異,歌詞可能不同,但呈現的方式都一樣。從好的方面來看,因為我們有全球性的文化。如果你看香港的電影,你就會同意,華人在這方面是相當有機會的。因為文化上有共通性。至於台灣的機會則在於你對全球文化有沒有貢獻? 由於歷史的轉變,我們不能說大陸人和台灣人沒有機會。例如貝聿銘就是國際知名的建築師。
問:目前英文是網路世界的主要語言,華文有沒有可能成為第二個主要的語言呢? 你對發展華文內容產業有何看法?
答:世界上有三大主要語言,英文、西班牙文和中文。現在的問題是,中國人窮得沒錢上網,也許要花50年才能趕上,所以網路上主要的語言應該仍是英語。也許百年以後,情勢大變,但在未來20年應該都是如此。至於網路內容,如果沒有人看,就不可能存在。大陸人目前收入仍不佳,要上網,得先有錢。如此看來,在知識經濟時代中,貧富的差距會擴大,要縮短此差距,就得受教育。但不是有錢才能受教育,有意願就能受教育。
問:你向MIT請假兩年去旅行,還到過北極、喜馬拉雅山和沙烏地阿拉伯去探險,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?可不可以描述這些旅行?
答:上個星期我還到阿拉斯加去玩哩!我的答案是,如果你想做某些事,就去做它。說沒有時間,根本是你不想去做。很多人說太忙了,沒有時間去旅行,根本是不想去,想去就有時間。 (2000年 6 月 13 日明日報,余友梅採訪)
萊斯特‧梭羅(Lester C. Thurow)
現任麻省理工學院(MIT)賴彌爾森(Lemelson)管理及經濟學講座教授,從1936年開始在MIT任教。1987年到1993年,擔任史龍管理學院(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)院長。著有《零和社會》(The Zero─Sum Society)、《世紀之爭:競逐全球新霸主》(Head to Head)、《資本主義的未來》(The Future of Capitalism),都是《紐約時報》的暢銷好書。
相關著作:
1.想了解和這篇文章相關更深入的內容,可閱讀《知識經濟時代》/萊斯特. 梭羅(Lester C. Thurow)著 ;齊思賢譯 .--初版 .--臺北市:時報文化, 2000[民89]
★ 考試院銓敘部 2001 年全國公務人員必讀書目
★ 榮獲 2000 年科管十大好書
2.欣賞梭羅教授的工作生活哲學,可以看最近大前研一出版的新書《Off學》(大前研一著,天下雜誌出版,2006),他的論點和實踐力和梭羅教授可謂不謀而合,兩位都是趨勢觀察家,都是影響台灣社會發展的關鍵人物。這真是有趣的巧合。